35岁的浙大青椒zs事件,让我想起多年前那个站在选择的路口处的自己。而如今,刚过35岁的自己,不知道如果再做一次选择,平行时空的自己会过的怎么样。而这位杜老师,也是我研究生好友的高中好友,希望他能得到安息。
2019年初,作为经济学博士的第五年,按照惯例也上了job market。当年刚刚听说武大和中山大学有“百里留一”的说法(百余个青椒/博后最后只能留校一个)。当时在美国,经济学博士(不同于理工科博士)做博后不是很常见,大部分学校会直接给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的教职,但国内却开始流行起经济学专业博后,或者给各形各色的研究员身份。印象最深的是w大面试,10余人一组,来交流的老师就告诉我们这是博后,之后写论文做课题大家分工合作轮流挂名,像我们海龟的博士英文一般很好,可以主要负责写作。当然没两年后chatgpt和大语言模型横空出世,估计现在他们的合作模式也会有所改变。那年在aes找工作并不顺利也没有offer。
后来机缘巧合,面试了上海一个211学校也有幸拿到研究员职位,但是由于工资实在太低(2019年上海20-30w)。作为一个年近30岁的博士,也无颜面再掏空父母家底在上海安家落户(学校周围老破小房子当年市值700w上下)。作为一个江浙沪独女,父母一再表示希望我能回国,也愿意为上海的房子首付买单。后权衡收入,研究能力和对象问题,遂放弃了这个选择。
最后由于英文水平一般,coding 能力差,作为经济学博士的我,在业界的工作只拿到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型startup的职位,在硅谷年薪总包$16w左右(包括bonus,rsu后来证明作废)。我博士的老板当时说不失望也是假的,毕竟系里每年都会把各个博士出路(第一份工作)一一列表展示,我也算拖了后腿。
不过几年后回头再看这段旅程,却又很是庆幸。我可能没有这个异禀的天赋在学术圈做到闪耀,但回归到普通人原来也可以过的很好,可以有周末,可以有生活。我庆幸自己可以走一条自己适合且擅长的路,可以不用一直和最顶尖的选手拼杀。在业界,如果不开心,我可以换个工作换个方向,甚至换个赛道,可能开始时会有些低谷,但真的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