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大趋势下,茶产业乘上移动互联的时代大潮,茶农茶企茶商如何才能够在大潮中升级成功,运筹帷幄,不至于被挤出局?
随着互联网的冲击与电商崛起,传统茶业困局愈发凸显。新零售时代,面对用户多元化需求与消费升级,传统茶业如何抓紧机会并进行改变与创新?
纵观行业发展规律,一个行业成熟发展的标志通常是渠道升级。比如家电行业经历了传统百货到国美、苏宁此类专业连锁,再到京东这种电商巨头的升级。
回看茶行业的零售领域,以批发模式为主的茶城、相对封闭的品牌零售连锁专卖依然是主流,但已颓势渐现。未来,茶渠道的转型升级或将是茶产业扩容爆发的关键驱动力,而茶行业渠道变革的方向一定是连锁新零售模式。
安吉白茶行业目前必须面对的四大问题
一、基于当下整体茶产业大背景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传统绿茶品牌安吉茶叶批发市场,均不同程度的受到茶产区、茶源地、茶农茶商茶企各种从业人员的茶文化素养、茶叶种植培养、茶叶加工技能等各种限制,很难进一步找到自我的突破口。
二、过去的20年里,虽然整体消费市场对安吉白茶的需求量井喷式增长,但这个增长是畸形的,如何保持可持续立体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三、基于愈演愈烈的利益驱动,遍地开花的安吉白茶种植和市场,对安吉白茶产业的规范造成懵圈和困扰。因为并非所有的“安吉白茶”都可以名副其实地属于原产地“安吉白茶”。
四、自媒体时代,各种利益炒作,各种茶界丑闻,使得安吉白茶如何继续保持自我品质的特立独行、保持原产地纯生态的自然纯粹、保持庙堂到江湖的一体化纯正口感,愈来愈成为所有茶农茶商茶企思考和践行的首要问题。
中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产品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但作为商品交易的时间其实只有非常短暂的几个朝代。
唐代陆羽的《茶经》介绍过“白茶树”,《茶经》云“茶,生安吉山谷”,“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近千年后,安吉县有县志记载,1930年,人们在孝丰镇发现了数十棵野生白叶茶树。这些茶树与史料描述接近,是否一致无从知晓。这并不影响当地农户逐渐开始量产、繁育,安吉白茶的发展史也是从这时候才正式起步,也不过是上两代的事情。
1982年,在天荒坪镇大溪村横坑坞发现了一株白茶树,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颗白茶树树龄在百年以上,安吉人名之曰“白茶祖”。从发现白茶祖开始,先后用了十多年时间,进行引种繁育,并且从基地建设、茶园管理到加工工艺,进行标准化探索。
从此以后,安吉白茶就一跃成为安吉地方特产的金名片。1998年被认定为浙江省珍稀茶树良种,2001年2月,获得茶叶类全国第一个原产地保护证明商标。
2002年4月18日,从安吉茶祖身上采摘的100克野生白茶,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安吉白茶在上海竟然拍得4.05万元的高价。安吉白茶从此一泡而红。
2005年,《原产地域产品——安吉白茶浙江省强制性地方标准》通过了专家审定。当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此后的10年,安吉白茶开始了品牌化建设的新历程。
2018年,安吉白茶通过了由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安吉白茶成了“国家级保护”。
未来十年是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目前那些大的茶叶品牌都是在这20年里出现的。安吉白茶亦如是。
本质上说,一直以来安吉白茶的需求量,它的增长是畸形的,为什么呢?因为原产地原生态安吉白茶在流通市场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送礼的。最终真正喝茶的消费者个体到一个茶店、批发市场,以什么样的选择和判断标准去买茶,始终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感觉。买便宜了可能会担心品质不好,买贵了害怕被坑,因为国人的任何消费观念就是一个重品类、轻品牌的市场。
这样的畸形需求导致整个行业对于茶的表达以感性为主,大家都在谈论茶文化,讲茶道、茶禅、生活美学等,以此去抬高茶的价值,反而不去关注理性的基础。
因此必须培育所有的茶农茶人一个最常识的观念:安吉白茶是用来喝的,而不是用来炒的。
迄今为止安吉茶叶批发市场,据安吉政府2018年8月给出的数据,原产地安吉白茶保护范围限于安吉县行政区域内的15个乡镇(街道)192个行政村(社区)。现有种植面积1.2万公顷,年产量2000吨,合计保护区域面积18.86万公顷。
所以,除了原产地保护和有限的原生态产量之外,体现在品牌层面,原产地安吉白茶品牌的性价比、品牌感受、品牌个性、品牌文化等方面,在继续保持传统农产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用现代方式演绎传统茶文化,让安吉白茶更加焕发春暖花开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