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园城市布局区域拿地,拿到地后再转卖给奥园

发布时间:2023-03-31 09:02:38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次数:56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第二类,培养强大的投拓“编外”团队,全国网罗好地块。

比如奥园,他们就拥有一支出色的编外团队。这个团队主要帮助奥园去全国不同区域拿地,拿到地后再转卖给奥园。

当然,这支团队经过了长时间的磨合。早期,奥园做收并购是跟着编外团队走,他们在哪里拿了好项目,就跟着他们去当地做项目。现在,奥园城市布局基本完成,就反过来主动引导合作伙伴,让他们去奥园重点布局的区域拿地、拓展。

奥园投资团队每个人手上都有大量这类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除了把地卖给奥园,赚取前期收益,奥园还会同意他们保留少量项目股份,以获取项目开发销售的部分收益。

第三类房地产项目并购案例,做出口碑后房地产项目并购案例, 卖家自己找上门。

通常来说,如果秉着合作共赢、开放透明的心态做成了多个收并购项目,口碑出去了,后面主动来找房企合作的卖家也多了。

通常来看,卖家会更看重买家的品牌、口碑和项目运营能力。比如当年万达卖项目首先就找到了融创,今年很多房企资金出问题,也会主动找融创、万科等头部房企谈判合作。

万达并购amc案例_重大跨境并购案例_房地产项目并购案例

身经百战的收并购团队

某TOP20的执行副总裁认为,收购兼并这个活不能满世界去嚷嚷,要有保密性,否则消息传出去,竞争对手会来跟你抢。

所以团队不适宜搞得太大,如果项目不大,每条线配一个人差不多了。

不过有些房企并没有组建独立的收并购团队,而是有项目时临时组建团队。比如融创的收并购项目一般由区域公司下投资发展中心负责,若需要进行收并购项目,会在各条线抽取1~2人组成临时团队,具体配置人数会根据项目大小来定。

收并购团队配置,通常包括财务团队、战略投资团队、税务和法务、融资团队、证券团队。

其中,战略投资团队一般是投资并购中的主导部门。证券团队对接资本市场,负责处理融资问题,并及时对公众及相关公司进行信息披露。融资团队关系到资金配比。税务和法务务团队在节省税务成本的同时避免风险。财务团队则对账目合规性进行处理,并考量收购项目是否存在潜在风险等等。

奥园则认为,收并购团队中,财务、法务团队一定要很强。不像有些房企让公司法务去处理收并购项目,他们有专门从事收并购的法务、财务团队,针对不同项目,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能够迅速把项目的风险点分析清楚。

很多房企把收并购想得比较简单,只要有钱有人就够了,其实收并购团队,协同作战能力强,核心是因为他们身经百战,历练多,踩了很多坑才逐步成长起来。

某千亿房企副总裁表示,收并购团队最重要是要练手,听别人讲一百遍都没用,因为每个并购案例都有痛点,做完之后你就会发现哪些项目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就能成功避坑。

千万别以为只要把人招进来就行了,需要花点小钱去让他们历练。只有长期磨炼,才能培养出高效精干的协作团队。如果团队缺乏经验,做收并购时要么过度谨慎错失机会,要么容易拿到风险很大的项目。

房地产项目并购案例_重大跨境并购案例_万达并购amc案例

高效决策

快速推进项目落地的能力

发现一个优质项目,如何快速推进落地呢?因为优质的收并购项目,大家都在抢,时间越长,变数越大。如果你反应太慢,卖方又急着出售,很可能就会被人截胡了。

一、明确项目评判标准,提升决策效率

融创内部有一套成熟的财务经营检视机制,只要将各项指标一对照就知道项目的好坏,而他的并购决策团队也有着全面的信息和数据参考,评判标准非常清晰。

还有些房企会对于收并购设置门槛,比如某地产百强就设有“三不”门槛,即北上广深收并购项目不考虑、全部出售股权的不考虑、不能操盘的项目不考虑。拿到项目先进行比对,能一下过滤掉很多不符合标准的项目。

二、建立标准化收并购流程,提升沟通效率

每次房企接触一个业主方,对方总有各种奇奇怪怪的诉求,比如要你先提供大量的公司资料才愿意提供项目详细资料;自己对交易模式没想法,一上来就要求你给方案;还有些资金紧张的房企,还要求先给诚意金等等。

为了快速推进项目落地,很多房企都建立了标准化的收并购流程,一来能把控风险,二来能提高沟通效率。

比如祥生收并购就形成了"938”标准化动作,包括9个关键阶段、3个关键会议、8个成果性文件。他们还提炼了收并购标准化流程,从项目初判,到正式合同签订,共设有17个管控节点。

旭辉则要求在与业主谈判时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掌握谈判主导权,二是用集团成熟的交易模式引导说服对方,三是掌握所有交易文件的起草权。

三、对于投拓团队有充分的授权,决策高效

有些房企对投资部门授权非常有限,拿地需要层层上报,各种走流程各种开会,周期非常长。

比如某地产百强投资部几乎没有投资决策权,每一块地都要老板亲自拍板。即便投资部找到好项目,也没办法直接上报给老板,而需要通过集团投资部门上报,效率非常低下。整个投资部门最终变成了投资测算部门。

长期以往,整个部门都失去了斗志,更多是按部就班完成工作。

反观那些在收并购市场表现好的房企,对投资团队授权都很充分,而且对于重点目标地块的并购决策,在前期接洽后,董事长层面都会亲自出马。

四、为收并购加"多重保险”

很多收并购项目都存在不同类型的问题,常见的几类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商务风险、法务风险等,很多房企会给出风险控制操作指引,帮助团队快速排雷。

但不同项目问题不一样,实操中,很难做到百分百规避掉风险。据中金公司分析,很多地产公司在收并购过程中,通常会考虑以下手段加“多重保险”:

①根据项目推进的阶段和状态分期支付收购对价。比如融创收购彰泰就采取分期付款,如果尽调中发现资产包与此前描述有不符合的地方,则可调整对价。

②先以轻资产模式接管项目,表外成功盘活后再择机并表。

③要求被收购方保留一定项目权益进行利益绑定。

重大跨境并购案例_万达并购amc案例_房地产项目并购案例

重大跨境并购案例_万达并购amc案例_房地产项目并购案例

从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

某地产50强执行副总裁告诉明源君,房企要提升收并购成功率,要注意把握住几个要点:

第一,能从现象看到本质,要研究人家出让项目的初衷是什么?是缺银两?还是缺团队?比如有些老板在过去入行比较早,赚了很多钱,现在不想玩这个了。不同的出让目的,对谈对价和方法都是有好处的。

第二,一定要有找到关键人物,没找到关键人物就是瞎忙活。

第三,并购时要秉承开放透明的心态,文化上一定要强调合作共赢,付钱速度一定要快,千万别拖。

第四,收并购实际上充满不确定性,充满法务、财务等各种风险,所有的防范措施无法完全回避这些风险,那只能通过风险溢价去覆盖,以便即使在税务、财务、法务上出现了一些闪失,也给自己一定的安全垫。

最后,并购流程其实是一个发现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

并购的流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就是寻找筛选潜在的交易对象,做好调查、核心资产的和非核心资产的评估。

基本方法上以终为始,以股权交割、资产过户、风险点防范、债务重组、土地开发建面、估值合理性为终,来推导交易结构设置为始。

重大跨境并购案例_房地产项目并购案例_万达并购amc案例

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比其他拿地方式,收并购项目价格更低,利润更高,付款节奏更加灵活,但是对现金流的考验更大。

在公开市场拿地,一般拿地到开盘在6个月左右,但收并购项目,浮在水下的问题比想象中多得多,比如隐性债务、法律纠纷等等,等所有问题全部解决完,三个月都过去了,还没办法进场施工,一年过去了可能还无法开盘。

所以,很多地产公司在收并购时,会特别谨慎筛选项目。

对于业主方,旭辉认为,收购土地资源从易到难排序分别是: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资源>央企、国企土地资源>工业企业旧厂房改造>村自留用地合作开发>村集体用地使用权流转、三旧改造等。

对于具体项目,标杆房企通常会更青睐能快速变现的项目。

比如优先考虑处于在建/在售/尾盘阶段、当年可销售次年可结利的项目,很多拿来就能卖,可以快速回流现金。

今年7月份,万科接手华夏幸福南京项目“孔雀城上元府”,该项目就已经有近一半住宅楼完成建设,小区内绿化及公共设施都已完成。

当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这么理想,大部分项目其实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除了精选项目,房企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清理债务、产品整改、营销包装、销售去化等各方面都要具有强大实力,才能很好消化收并购项目。

前段时间,明源君看到一个案例:某房企以极低价格收购了一宗400亩的工业用地,经过两年时间的运作,成功将该地块从工业用地变成了住宅用地。虽然补缴了出让金,但拿地成本相比招拍挂还是便宜了100万/亩,而且一下增加了大量土地储备。不得不感叹其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赏
凡注明"来源:安吉房产网"的稿件为本网独家原创稿件,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佚名】
0相关评论

热点楼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