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老人(病人)就是纯消耗的负资产,这些人不从事社会生产,他们不给医保交钱。给医保交钱的是年轻人和中年人,印度严重老龄化是从科学上、政策上、时间上都必然发生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医保基金没钱很正常。为了不让财政崩溃,集采药品、集采医生、集采医院,都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的必然措施。三明医改最初发生的最大动力就是三明财政濒临崩溃。\n日本在当时房产泡沫破裂,叠加深度老龄化、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时期之后,因为医疗需求的快速上升,就开始了各种“集采”,并且日本政府非常不合理的将医疗资源不均匀、不充分的矛盾全部转嫁给医护,以至于大批医生转行,医疗资源更加紧张,从而引发了很多针对医生的袭击事件。但尽管如此,日本政府依然将压力放在医护身上,这使得当时底层的日本初级医生几乎成为全日本最差的职业(最差是指强度大、待遇少、有人身危险)。日本政府当时一度陷入所谓“医疗亡国”的境地,此后开始“医疗再生”运动,这场运动开展二十年后日本的医疗体制才全面恢复。\n医疗对于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是经济增长的附加福利品。当遇到严重的历史发展问题时,医院必须体面地、合理地、合法地、配合地减轻财政压力。\n有一种论调是“人口老龄化,生物医药要起飞,医生最紧缺”,根本不可能。医生紧缺从来都是体制问题,不是说学医的人多医生就多,而是体制设置的医生多,愿意给更多岗位发工资才会有医生多。而如果你现在学医,那你就是必然地会成为医疗压力的承担者,你也必然地会被不断限制和压榨,并且你还没有任何优质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