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图为艺术家王嘉成作品《潋·兰花》,其材质为水晶玻璃。
2023年5月25至28日,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暨第38届深圳国际家具设计展即将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启幕。作为其中展览单元之一,艺术家居展“炼物志·水无常形”即将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13号馆亮相。
在设计周众多展览单元之中,要如何在第一时间准确把握这个展览的差异之处?或许策展人陈浩昕的概述可以作为我们的索引——这一个“实验场”、一个引发话题的空间、一个聚集了设计师、艺术家、品牌及其他家居产业链条中坚力量的展览,同时,它将以水之名呈现一个公众参与、体验和交流的场所。而展览预设的一系列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诸如:什么元素具有中国文化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家居领域再生?艺术、设计与商业的结合之道是什么?有什么值得关注的新材料与新工艺?可持续设计在中国家居领域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案?



上图 /2022年“炼物志·敦煌文化”特展现场。
下图 / 《望天》,张小川,装置艺术作品,这件作品源自对中国神奇巨树望天树的种子的生长及飞行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以手工工艺进行的再创作。©深圳国际家具设计展、炼物志·敦煌文化
“炼物”之“志”从何来?
在《IDEAT理想家》专访策展人陈浩昕时我们得知,“炼物志”的字面含义,即将设计者视为物品的“炼”造者,单一“炼”字,是为体现一件物品成形之前精心推敲的漫长过程;“志”则有“志气”与“抱负”之意,合起来解释即通过凝聚各方力量依此成为家具设计行业发展的合力之一;而另一方面也是其希望实现的目标,即增进消费者与市场彼此的理解与沟通。



上图/《飞天》,餐椅,曾静华 x livintwist,以敦煌飞天发髻为灵感,融合现代成熟的户外绳编工艺,该作于2022年“炼物志·敦煌文化”特展展出;下图/《飞天》,餐椅,2023年livintwist品牌新品,为展览商业落地案例之一。
从敦煌到水,从限定到无形
如其富有东方意蕴的名字一般, “炼物志”也是一个计划持续挖掘与再演绎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策展项目。去年,“敦煌”是其策展的核心意象,其与敦煌博物馆合力将“敦煌文化”IP作为设计者的创作命题,应运而生的则是一系列对大众而言颇有文化归属感的敦煌元素融入了家居设计,同时也引起人们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之根如何在生活美学中孕育发芽。



上图 / 《飞天摇椅》,笋卯家居科技×梁晨。将“飞天”古典元素通过数控铣床的现代化加工融入一把摇椅之中。该作于2022年“炼物志·敦煌文化”特展展出。下图 /《观世》系列,曾力。曾力师傅手下的每尊雕像都处理得细致入微,令人赞叹。观音柔和的面部表情颇有守静、质朴之感。©深圳国际家具设计展、炼物志·敦煌文化
今年,“水”被选为新的命题。在几千年里,“水”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一直是被时常引用的意象:《道德经》中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是将水的柔顺、就下、利益万物作为人至高的品德;庄子则将水之“止”作为一种可安定人心的力量;《孙子兵法》从水体的变动无形中参悟出用兵之道……策展团队认为“水”具有更广阔的阐释空间,便于设计师更灵活发挥,可免于朝代、特定文化现象等命题容易唤起的刻板印象;其次,出于对受众的考量——水是写在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编码,也是任何人都有过体会的介质。为了建立设计与消费者的沟通语境,需使用这样“通用”的语言,才能尽量消除交流的壁垒。


江子迪,《当其无·花器系列 (2)》。©江子迪
水之形、水之量,水之势
本次展览设计了3个脉络清晰、彼此连接的章节——“水之形”,“水之量”与“水之势”,分别着重探讨和展示了家具设计中的不同方向。在“水之形”的主题下,我们可以看到将中国元素运化在家居设计中其孕育的多样性及艺术价值,而制造企业的加入也为设计品增加了功能上的考究,例如张欣琦、陈浩昕与ALPI共创的茶几,加啲添™与Dream's Fans的风扇装置,朴舍、曾静华与XUE的合作,林宇贤、柳毅、何福林与RED&Y的合作,周安彬与笋卯的合作,李冰琦与livintwist的合作,王蕴涵、陈浩昕与铜视界以铜为介打造的家具作品等;“水之量”则着力探讨家居领域中环保的命题,例如通过打造“可循环”的展览空间,以反思展览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或是新材料的应用,如林于思联手JNBYHOME、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利用制衣余料完成的作品、齐宗瀚与DECO·DECO关于环保树脂玻璃的探索等;“水之势”则着重展示了前沿材料和技术在艺术家居中的应用,其中包括了张小川、(存墨)曾力、(存墨)曾鹏、黄子昕、江子迪、林凯西、吕倩、叶志豪等艺术家的作品。
| ||
|

2022年“炼物志·敦煌文化”特展展出张欣琦作品《毡帽几》,该作从敦煌千佛洞摄取灵感,filzfelt提供的技术,协助毛毡面料能够表现雅丹地貌丰富而细腻的色彩变化与风蚀肌理,再现多样山峦的姿态。©深圳国际家具设计展、炼物志·敦煌文化
材料的探索是贯穿于本次展览的一条内在线索,创新的设计理念往往需要找到相应的材料、工艺与技术。陈浩昕、张欣琦与意大利品牌ALPI(全球再生木饰面的领导者)共创了作品《涟漪桌》,一个“8”字形的茶几上,有两个状貌湖面涟漪的镂空。围坐在茶几旁的人,不仅可以触摸木质结构的起伏,镂空中投下的光影同样令人赏心悦目。ALPI将木皮的生产工艺推向了极其细腻和有趣味的境界,本次创作还结合了德国S&G表面加工技术,令人期待在现场一睹其真实的风采。



上图 / 陈浩昕×张欣琦×ALPI共创作品《涟漪桌》的打样图。©深圳国际家具设计展、炼物志·水无常形
下图 / ALPI生产的木皮,其拥有细腻温润的纹理。© ALPI
李冰琦擅长在其诗意的设计中加入俏皮的佐料,如其《Rollce摇摇椅》中,中国园林拱形建筑和古建筑的屋脊、飞檐被抽象为诙谐的弧线。此次与年轻的户外家具品牌LIVINTWIST共同创作的《水滴椅》,也将二者的共性——活泼轻松融入作品。设计者希望突破户外家具的基础功能,增添物件本身的互动与趣味性,从而让用户收获新奇的体验,也增进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玩趣与互动。其灵感源自水滴滴入水面弹起的瞬间:中心突出,周围流体则形成一个“甜甜圈”,将玩趣与互动融于一体,使用者可以体验到坐在一只不倒翁上的奇特感觉。



李冰琦,Rollce摇摇椅;Shero蝴蝶椅。©李冰琦

黑绿色风扇为3.3米直径版本“水之形 The Shape of Water”;蓝白色风扇为1.4米直径版本“浪 Tsunami”。©加啲添™
设计师为我们分享道:系列“风行水上”,其灵感来自《易经.涣卦.象曰》,其形容风与水之间互动的关系:风到之时,水波随之波散,波纹散而不乱;风过之后,水面又回复平静,水的本质并无改变。从这条哲理中获得启发,将渗透于自然之哲理体现于设计中。产品“水之形 The Shape of Water”的风格自在随性,“浪 Tsunami”则统一规整。结合Dream's Fans固有的功能化、理性的产品概念,这个风扇具备了双重身份:既是一个工作好手,又是一个特别的装饰物。


2022年“炼物志·敦煌文化”特展上,加啲添™的作品《「金土穴居柜」之二 》 。©深圳国际家具设计展、炼物志·敦煌文化
这一板块还将展示诸如柳毅与RED&Y合作创作的《青川》,其给人以端庄舒泰的印象,企图揭示瀑布水流静谧与温柔的一面;朴舍与XUE合作创作的《粼光》、《桥》则将水这种无形力量与木质结构进行巧妙融合;陈浩昕与铜视界合作创作的《交椅》,将黄铜作为沙发的主要材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铜视界与设计师陈浩昕合作创作的《交椅》设计概念图。©陈浩昕



上图/《粼光》,朴舍x XUE,不同弯曲程度的木片被附上清亮的表面,相互叠加在一起,宛若泛起涟漪的水面。©朴舍 下图/《桥》,朴舍x XUE,长桌支架将看似轻薄柔软的木板,用新颖的结构方式结合在一起。©朴舍
| ||
|

Designmuseo(设计博物馆)2021年举办的展览Waste Age现场。这是一个不再口头宣传“重视环保”的展览,而是以解决方案和新思维为重点的展览。在展的设计师给出了许多废弃材料重新利用的绝妙点子。©Designmuseo
随着疫情的结束,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展览也并不例外。2023年,国内的展览已展露相当的活力,而伴随展览经济的问题也难以忽视,尤其是“一次性”展览带来的庞大的资源浪费。在本次展览中,策展人不仅聚集了一些致力于开发与实践环保家具设计的实验,同时也将展区打造成可回收与多次利用的空间。


13A15 炼物志展区是由可拆卸的模板搭建而成,这些模块在使用完毕后可以回收,便于储藏和下次重复使用。©深圳国际家具设计展、炼物志·水无常形
这个版块同时纳入了一些注重低碳设计的设计师与组织。例如本次炼物志·水无常形可持续艺术合作伙伴“一吨计划”,在崇明岛拥有占地208亩生态森林,同时于2022年开始与相关可持续公益机构共同探讨有关水资源的“碳中和与环保”。其工作的核心是将各行业所产生的冗余废料回收且进行艺术创作或设计改造,以此为基础与各行业进行推广可持续生活理念的跨界合作,并最终以支持公益事业的方式输出。
此次“一吨计划”携合作艺术家王嘉成带来5件琉璃作品《荆榛》系列、《鲲琼》系列、《潋》系列和一件透明艺术座椅《无序》。作品用琉璃吹制的方式将水的不同形态凝结起来,将自然之物的美好一瞬用不同形式进行呈现,探索水与生命体之间的关系,唤起人类对自然最原始的好奇心与正向表达。



一吨计划携手艺术家王嘉成创作作品,《荆榛·熙》。除此之外还有4件琉璃作品将在本次展出。艺术家用吹制热玻璃的创作方式,呈现水花溅起的瞬间。王嘉成旨在将对自然和生命之敬意通过水的意象和琉璃材质呈现,这也是她近3年一直遵循的创作脉络。©艺术家
艺术家林于思与江南布衣集团旗下的生活方式品牌JNBYHOME、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的共创项目 《我们》,灵感来自于人类的成长历程。作品采用制衣工业余料完成,通过原材料的再生利用体现环保概念。


《我们》系列草图,林于思。©林于思
曾静华与XUE合作共创的涟漪台灯应用了3D弯曲木的工艺,由于3D弯曲木常规工艺流程对于模具的研发费用和周期都比较长,这次项目对合作品牌XUE原有产品模具的再利用,是一种更为“环保高效”的设计尝试。⻬宗瀚与DECO·DECO 合作的茶几《湖 lake》,则用环保树脂玻璃有趣地表现了水的纹理。



上图 / 《涟漪》概念图,曾静华 x XUE,在宛如涟漪般起伏的曲面除了保留原有的置物功能,还传递出木头自身的温暖质感。©曾静华
下图 / 齐宗瀚与DECO·DECO合作的作品《湖Lake》概念图。©齐宗瀚
| ||
|

存墨(曾力、曾鹏),《春风》局部细节图。©艺术家
新材料的使用与新技术的探索,拓展了设计的边界,带给使用者的则是对事物更精准的感受。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诸如陈刘成与云橡木业的合作——《山水间Landscape》,它探索了云南橡胶木的使用潜力, 同时将云南当地胶农创收的问题考虑在内。其外形令人联想到茶园梯田,茶桌上点缀的冰岛水晶凝造了水或山川起伏流动的曲线,其透明澄澈则如同空山新雨。创作者希望通过一件茶桌,为有限的茶室空间创造出山水画意的无边想象,并能令品茶者够安在于斗室之间,找回本真自我。


陈刘成×云橡木业,《山水间Landscape》作品概念图。©艺术家
黄子昕创作的《木,人,水》延续了其在《时间滴落》项目中的漆器灯光装置。凝结在“漆”之中厚重的历史,人与万物生灵之间的错综交缠的关系令她的作品流露出对自然的尊重,和作为人类的恭谦。



黄子昕,装置作品《木,人,水》。©黄子昕
艺术家使用漆作为媒介的原因,在于她将漆视为中国古老的文化载体——“漆树曾被古人当作神树,几乎所有树木名称的汉字都从木旁,唯独“漆”字从水,因其树干处会流出汁液。‘漆’字原作‘桼’,由‘木、人、水’构成,形象地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平衡与相互滋养。”这件作品中,黄子昕尝试离开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探讨“漆”中的时间,除却功能性的“漆”其所固有的灵性,人类在环境空间中的地位,以及人如何与自然万物共处。人是造物者,物也塑造着人,人与非人之间的平等与包容是观者在欣赏其作品时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除此以外,还有张小川、(存墨)曾力、(存墨)曾鹏、江子迪、林凯西、吕倩、叶志豪等艺术家及设计师的作品也将于展览亮相。


图中作品依次为:张小川《海上丝路》,(存墨)曾力、(存墨)曾鹏《春风》;江子迪《心中大石》;林凯西,《丰碑》;叶志豪,《流水清风》。©深圳国际家具设计展、炼物志·水无常形
关于“水”,有多少种想象待展示、有多少故事待诉说,我们期待在这个展览中能够看到更多击中人心的设计作品,也期待能够唤醒观者回忆更多与水有关的切身经验。
SZCW炼物志·水无常形 艺术家居展
展期:2023年5月25日-5月28日
地点: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策展人:陈浩昕
策展顾问:彭亮
学术顾问:刘子川
联合策展人:DDx设计巨蛋 | 何福林


扫码预先登记
领取观展门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