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家居环境,
预防老年跌倒

联合国1月12日发布《2023年世界社会报告》称,到本世纪中叶,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预计将增加一倍以上;2022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以说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数据证明,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人,占总人口的18.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这说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高质量的为老年人服务的整个体系,当下就是最好的时机!
老年人受增龄过程中身体功能衰退的影响,老年人对家庭及社区环境存在有很强的依赖性,友好的家庭和社区环境是老年人需求得以满足的关键,其中,居家环境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提前做好对跌倒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预
防
跌
倒
►
适宜的室温
►
一般人在29.4-32.2℃时是处于最机警的状态,当室温低于12.8℃,精神运动性活动将会发生障碍。许多老人因为体温较低再加上不经常在户外,会对低温状态特别的敏感,所以老人的居处室温应不低于24℃。
►
合适的照明
►
老年人的视力渐渐退化,对于光线的调节能力不如当年。所以,在年长者的活动范围内保持明亮的光线,是预防跌倒的第一步。但是光线不能过于刺眼,也要避免来自光亮地板及家具的反光,否则容易造成干扰,增加老人的视觉障碍。
除了在房间常设一盏夜灯之外,也可在行经路线的走廊、门槛或阶梯处设置感应式的照明灯,避免被障碍物绊倒。也可在电灯开关处黏贴夜间发光的贴纸,省去老人家在墙壁上摸半天找不到开关。

►
净空的动线
►
老人居住环境布置的基本原则就是空间规划越简单越好,针对平常的动线范围清空所有障碍物,包括门槛、堆放的杂物、家具、电线,因为老人的动作没那么灵活,再加上视力不好,很容易被障碍物绊倒。去除3厘米以上的门槛,因为老人抬起脚跨过门槛的动作,重心会集中在一只脚上而容易跌倒。

►
明显的标识
►
当障碍物无法清除时,就加上明显的标识,颜色比文字容易辨别,建议在障碍物(例如门槛、阶梯)贴上颜色鲜艳或强烈对比的胶带(或涂油漆),有助于提醒。
►
防滑的地板
►
在起居室的地板全面铺上粗糙面的塑胶地砖,浴室地板也使用抓地力好、无抛光的材质。若是不想改装地面,建议在长辈的路径动线上贴上止滑条,特别是容易跌倒的地方,例如浴室、楼梯、下床处。黏贴的间隔为较脚掌长度小一点,例如脚的大小为30厘米,则每隔25厘米贴一条。

►
稳固的扶手
►
走道、楼梯及洗手间,均应设有扶手,若跌倒时老人及时抓住扶手,可以减缓跌落时的冲力,避免严重的伤害。另外,在椅子、马桶及床边加装扶手,可以帮助老人家起身及坐下,减轻腿部的负担;在门槛及浴缸旁加装扶手,帮助单脚抬起时保持身体的平衡。居家扶手安装的高度视个人身高而做调整,一般离地约70-90厘米,抓握时手臂稍微有点弯曲,才会有施力点。

►
贴心的浴室
►
浴室是最容易湿滑的地点,也是预防老人跌倒的重点,止滑的地面及必要的扶手是基本的要求。最好不要让老人使用浴缸,因为浴缸的高度约45厘米,进入时必须单脚抬得很高,很容易跌倒。若老人特别想用,就一定要在旁边加装稳固的扶手,并在浴缸内外做好止滑的装置。此外,在淋浴间及洗手台摆放不积水又防滑的椅子,方便‘老人站累了坐下来休息。

►
友善的楼梯
►
研究统计,70%以上的跌倒发生在家中,而其中约10%是在楼梯间,尤其是下楼梯时。老人下肢肌力不足,上楼梯时没有足够的力气抬高大腿,阶梯的高度应不超过15厘米;另外,两侧扶手距离不超过1米,让老人可以轻松抓稳。此外,由于老人对于光线及颜色的敏感度降低,因此阶梯面与阶高面应使用容易区别的对比色,阶梯面采用鲜明的颜色,阶高面则用暗色系。
有不少老人是在下楼梯时错失了最后一阶而发生跌倒的意外,特别提醒楼梯的扶手必须在最后一阶后再延伸30厘米,才能让老人稳稳地踏过。

►
合适的家具
►
家具的摆放可以依据老年人身体高度变化做适当调整,比如对于坐轮椅的老年人,家具物品不要设置太高,优先考虑靠墙摆放,避免突出的物体挡道,造成老人跌倒;在具体家具的选择上,讲究家具的适用性,尽量避免老年人与尖锐物体的接触,选择棱角较少的家具;还要避免家具的频繁移动。太低、太软的椅子(例如沙泼)并不适合老人,因为起立、坐下对老人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动作,最好有扶手的设计。为了减轻跌倒时的伤害,可以在家具的尖锐处加上防撞条或泡绵。
►
合身的衣着
►
太长或太宽的衣服裤子、鞋子老旧或磨损严重、鞋子的防滑能力太差,都可能造成老人跌倒的风险。选购一双合脚且具有防滑功能的鞋子,就像为他们的每一个步伐都加了保险。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照顾老年人非常关键的一点
是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细致地从老年人的实际状况出发
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安”。

文稿 | 罗娜
审核 |张林英 黄培
编辑 | 张墨涵

武汉第一医院综合医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