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香港街头分层售楼二战后的中国内战引线已点燃

发布时间:2024-03-31 21:56:45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次数:79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香港房地产神话_香港房地产发展史_香港房地产的发展

1945年,二战的硝烟终于熄灭香港房地产发展史,中国内战的引线却已点燃。

此时,大批流亡在外的香港人开始从内地、从海外返回家园。

到年底,这座陆地面积仅1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已经聚集了超过100万人口。

而到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香港人口已经超过了200万。

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

香港房地产发展史_香港房地产的发展_香港房地产神话

50年代的香港街头

分层售楼

二战后的香港,有四分之一的建筑已被战火摧毁,城市破败不堪。

满目疮痍中,36岁的吴多泰于1947年成立了“鸿星营造有限公司”,开始承揽战后维修重建工程。

过程中,吴多泰发现,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香港街头无房可住的人越来越多,住房问题正在成为当下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香港的头等大事。

于是他果断决定,买地、盖楼、卖房。

香港房地产发展史_香港房地产神话_香港房地产的发展

吴多泰(1911—2005)

彼时的香港房产交易沿袭着英式传统,按楼栋作为计价单位,一栋楼(无论几层几户)只卖给一个人,政府也只承认一个业主,只向这个人收取地价和税费。

一栋楼通常是3层到5层,俗称唐楼,每栋售价20-30万港币,最低也要10多万港币。

而当时香港一般工人的月薪不足百元,想要买的起一栋楼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房产交易并不活跃。

吴多泰觉得这种卖楼周期太长了,不利于资金快速回笼。

于是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分层售楼”的办法。

他认为,既然很少有人能拿出二三十万买一整栋楼,那么拆分成一层一层来卖售价就会低很多,也会有更多人能买得起。

根据这种办法,一栋楼有几层就会有几个业主,如果这栋楼有4层,那每位业主就拥有1/4产权,如果是5层楼,每位业主就拥有1/5产权,所有业主共同拥有整栋楼的完整产权。

在律师协助下,吴多泰向香港政府申请按照“分层售楼”的方式进行产权注册,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便立刻花26万元购买了一处位于九龙山林道的4500方尺(约合500平米)土地,在这里建起两栋5层高的唐楼,每层三房两厅两卫,单层售价5-6万元。

香港房地产的发展_香港房地产发展史_香港房地产神话

50年代香港街头唐楼林立

为了招揽客户,吴多泰还首次印刷了一批售楼说明书,对每层房屋进行介绍,而这就是中国最早一批户型图的雏形。

据吴多泰回忆,该楼房开盘首日有40多人到访咨询,第二天增加到100多人,第三天5层房源全部售罄,成为香港第一热销楼盘

尝到甜头的吴多泰决定将这种方式发扬光大,在50年代初多次买地盖楼并分层出售,几乎楼楼热销,开盘即售罄,身价也与日俱增。

期间,吴多泰还尝试将“分层售楼”的方式申请专利保护,然而当局并未批准。

分期付款

1954年,看到香港房地产市场巨大潜力的霍英东,从运输业转行过来,创办了一家立信置业有限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

虽然分层售楼的方式已成为主流,但霍英东依然觉得不够好。

他认为,虽然分层售楼提高了市场交易量,但也仅限于富裕阶层,对普通家庭而言,即使只买一层也需要2万多元,依然压力巨大。

于是,受到收房租方式的启发,他提出了“分期付款”的概念。

根据这种方式,在新楼动工之前,置业公司(当时还没有开发商的说法)可以先向购房者收取一部分订金,剩下的钱采取分期支付的方式,等到新楼建成后,收齐全部钱款。

在咨询过律师,并被律师们一致拍案叫绝之后,霍英东决定操练起来。

香港房地产发展史_香港房地产的发展_香港房地产神话

霍英东(1923-2006)

当时,立信置业已经拿下九龙公众四方街一块17万方尺(约1.9万平米)的土地,准备兴建100栋唐楼,规划有600多套房源,是绝对的超级大盘,也是首个采取“分层售楼”加“分期付款”的楼盘。

此外,在之前售楼说明书的基础上,霍英东还让人做了一批20页的《九龙油麻地公众四方街新楼分层出售说明书》。

香港房地产发展史_香港房地产神话_香港房地产的发展

香港房地产的发展_香港房地产神话_香港房地产发展史

说明书中包含详细的地区环境、建筑材料、分层价格、购房方式,以及楼盘图、楼宇图、透视图、剖面图等。

根据霍英东的设计,该楼盘购房款共分六期支付完毕,首期支付50%,第二期到第六期每期支付10%,最后一期在房屋交付时支付。

这些营销手段都是首次在市场上完整出现,瞬间刷新了香港人对于买房的认知,让很多并不富裕的工薪阶层看到了希望。

据霍英东回忆,“方法一公布,整个香港仿佛疯了似的,所有人都卷入这股旋风里,售楼处每天都有大量市民从各地赶来,购房队伍大排长龙,盛况空前。有政府职员、有学校教师、有打工仔、还有家庭妇女….”

一时间,公众四方街项目成为香港当之无愧的网红楼盘,600多套房源随即抢购一空,甚至有人仅靠倒卖购房名额就小赚一笔。

香港房地产的发展_香港房地产发展史_香港房地产神话

50年代香港油麻地街头

这种分期付款方式改变了以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实物交易模式,人们购买的是一种预期,好比一颗植物正处在开花阶段,但尚未结果,因此也被香港人称为“卖楼花”。

40年后,“卖楼花”进入内地,并形成一种行业规范,叫做“预售制度”。

公摊面积

1955年,香港着手修订《建筑物条例》,放宽了对建筑物高度的限制,允许并鼓励兴建高层建筑,以缓解城市人口居住压力。

精明的霍英东立即发现了其中的商机,随即以130万港元的价格在铜锣湾利园山希慎道买下一块地皮,建起17层高的蟾宫大厦,成为当时全港最高楼宇。

蟾宫大厦沿用了分层售楼和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售卖,这次除了印刷售楼说明书,霍英东还在各大报纸刊登广告,吸引市民前来咨询,几天之内便实现清盘。

霍英东后来回忆说,“蟾宫大厦总投资约200万港元,但其实我们只用了地价一成的资金,其余费用全靠卖楼花,用买家的钱来交地价、盖楼,我们赚了100多万。”

香港房地产发展史_香港房地产神话_香港房地产的发展

蟾宫大厦今日仍在,但已不是最高的楼(图:视觉中国)

与蟾宫大厦同时兴建的,还有香槟大厦。

1954年,霍英东用113万港元从何东家族手中购入位于九龙尖沙咀金巴利道的一块地皮,兴建8层高的香槟大厦。

3年后,香槟大厦落成,成为整个九龙地区最高的建筑。

同时,霍英东脑中的一个新想法也逐渐成型。

这一次,他决定对售卖单位进行再次细分,将原本的分层售楼拆分为分户、分单元出售,以此来进一步降低购房门槛,吸引更多购房者。

如此一来便产生了一个新问题,之前分层售楼时每个业主所得的面积都一样,物业维修、楼道清理等费用也可以分摊。

但是按户、按单元出售则每户面积并不相同,所承担的费用也应该不同,如果依然让大家平摊,难免会产生纠纷。

于是,霍英东提出一个“公共契约”的概念,将楼内所有业主的责任和权利按照土地面积折算成一定比例,每位业主根据所占比例来承担费用。

这份契约甚至还规定了如果楼房倒塌,每个单元可以折回的地皮大小。

可谓事无巨细,一一列明。

香港房地产的发展_香港房地产发展史_香港房地产神话

香槟大厦,90年代成为最著名的“一楼一凤”场所

后来,公共契约成为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主流方式,延续了数十年。

再后来,公共契约也来到内地,演变成我们所熟知的“公摊面积”。

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风,起于青萍之末。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掌声还依稀听得见,2000公里之外的广州却最先感受到了威力。

1979年春节刚过香港房地产发展史,广州市东山区就率先成了一个叫做“引进外资住宅建设指挥部”的组织。

这个指挥部的任务很明确:南下香港、寻找金主、拉投资、盖楼房。

很快,指挥部就找到了一家有意进军内地的香港企业,香港宝江发展有限公司。

谈判也随即展开。

由于彼此缺乏了解,也没有先例可循,这一谈就是大半年,直到1979年10月,双方才最终签订合建东湖新村合同。

香港房地产发展史_香港房地产神话_香港房地产的发展

80年代的东湖新村,还被电影《庐山恋》选为“美国外景”

根据合同,东湖新村总用地面积31200平米,总建筑面积76000平米,小区规划建筑25栋8层住宅,其中还包括2个近万平米的园林,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高端的花园小区。

合同还规定,东湖新村建成后将平分成三份,分别归港商在港销售、当地安置拆迁户、以及内地公开销售。

内地公开销售部分沿用香港业已成熟的预售模式,首期推出150套房源,售价700元/平米,购房者从头天晚上开始排队,共有超过1800人认购,开盘当天即售罄。

红遍全省,轰动全国。

从此,中国商品房市场一步步走向高潮,我们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其中,香港经验成为必不可少的灵魂主线,贯穿始终。

香港房地产的发展_香港房地产发展史_香港房地产神话

21世纪的香港住房

1994年,在香港“卖楼花”制度的基础上,内地先后出台《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建立起房屋预售制度。

第二年,出台《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公摊面积的地位也得到确认。

第三年,北京市出台《关于北京新建住宅商品房实行按使用面积计算售价的通知》,决定对北京地区所有新建住宅按使用面积计算售价,成为国内第一个意图取消“公摊面积”的城市。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打赏
凡注明"来源:安吉房产网"的稿件为本网独家原创稿件,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佚名】

相关文章

0相关评论

热点楼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