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作品丨请进

发布时间:2023-04-26 22:19:57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次数:0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电影《满江红》第一个镜头——

咚咚咚咚,全副铠甲的禁军穿过大宅的第一进院子。穿过垂花门。接着是第二进院,第三进,第四进。随即,甲士们一个流畅的侧身右转,穿过院门,再右转,进入夹道,继续疾行。在气氛快要溢出之即,紧接着一个左转,闪入东跨院的一进院子,又斜插向东南45度,到房前,略略放缓脚步,敛息,抽刀,鱼贯而入。

电影《满江红》中的夹道

干净利落,行云流水,不失大宋禁军体统。说回来,宅子也是够豪横,才经得住这么一路跑。

这宅子究竟哪朝的风格,并不太要紧,总之按照剧情设定,这是山西大族特别为秦桧腾出的宅子。对于禁军,出入这样的宅子,大概不算什么,毕竟是见过世面的,平日里出入的都是皇城。不过对于平民,这多半就相当于迷宫了——什么二进三进,东跨院西跨院,出口究竟在哪里?

泰州桃李春风实景示范区

杭州云栖玫瑰园实景图

01

“进”这个词,用作量词,放到今天,已经很有点高冷的味道了。

四合院,顾名思义,东西南北,四面围合,围出中心一个庭院。中国自古坐北朝南为尊位,宅院的拓展也就在南北中轴线上。简单说来,由南往北,进几道门,几个院子,就是几进院。俯瞰,像是一个个“口”的叠加——口,日,目,类推。

究竟古人是怎么想到“一进”来形容一层宅院的,不得而知。但这种周正款式的规模化出现,倒是有迹可循。

杭州桃源小镇实景图

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决定将都城迁往北京。北京虽说已经做了几十年金国的都城,但早已经在对元战争中被打得满目疮痍。忽必烈要在金中都的东北建一座新城,也就是后来的元大都。

既是新城,少不得规划布局。按照马可·波罗行纪里的描述,他后来见到的元大都,“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房舍。每方足以建筑大屋,连同庭院园囿而有余”。

舟山绿城玫瑰园·桃源里酒店

杭州桃源小镇隐庐实景图

像个棋盘。棋盘中的一格,就是元大都给一户的宅基地。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距今3000多年
据考古复原,是距今最早的四合院,二进

一格多大?至元二十二年(1285)的一纸诏令上写道:“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八亩一份,每户能分到的地,相当于今天的5000多平方米。给的不是闲杂人等,“赀高及居职者为先”,要引进的是金中都旧城里的那些权贵富贾。

当然,那是元初的规模,到了明清,四合院从萌新到日渐成熟定型。

四合院

02

张北海的小说《侠隐》里,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老北京四合院,不咸不淡,写得明白。

男一号李天然回到北平,租住在东直门南小街附近,大户人家一个一进小跨院。独门独院。“跨院”的“跨”后面再说,先说这一进小院的格局。“一进大门洞就进了前院,南边一排倒座……东西北房的门窗大开着,白粉墙红柱子,回廊地上湿湿的,像是刚洒过水……”。

这就是简单的一进院了。四面房,把庭院围在中间,自成天地。正屋是主建筑,坐北朝南,叫“北房”;东西两侧是厢房;正对着北房如果有房子,就叫倒座房,很形象,倒着坐落的房子。 

民国四合院

二进院,就相当于中产标配了。前后院分主次,前院相当于外间过厅;过了垂花门(二门),才是内宅,私人生活空间——能过二门进内院的,交情地位就不一样了,闲杂人等,在前院回话便是。内院,正房一般有三间,中间是堂,两边是寝室;院中有游廊连接起各房,遮阳挡雨雪,很是妥帖。

小说里写得最细致的,却是隔了些天,马大夫带着李天然去的蓝公馆,一个三进四合院。蓝公馆坐北朝南,带一座花园。大门口两尊石狮子,两棵大榆树。“李天然把车紧靠着北边灰墙停。大门没敲就开了。一位灰衫听差领着他们穿过前院,过了垂花门,也没绕回廊,直跨内院上了北房。”主人蓝青峰在正屋门口台阶上等着他们。


三进四合院是四合院的完整版。第一进和第二进院的格局同马大夫的二进院大致不差。第二进是主体,院中北房的规模最大,屋顶也最高,要上几级台阶才能进屋,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主人房。东厢房住长子,西厢房住次子,蓝家只有一个儿子,西厢房就做了它用。小说里没提第三进院,因为三进四合院的第三进,常常称为后罩房,最私密,通常是女眷的住处,不进外人。

三进院,规格已经相当高,至于三进以上,就是大户人家了。于是小说又慢条斯理地写了一个卓府

那日,李天然同报馆主编金士贻去卓府老太太的生日堂会,二人还没上大门石阶,就有卓府的知宾过来招呼,引二人进了院子,接过他们的大衣,给了张收条——这是第一进院,照旧是接待用。第二进院就是卓老太太正房所在了,“正房前头,回廊下面,院子里边,站满了拜寿的”。

长沙青竹园实景图

接下来,“戏台搭在三院儿”,四院的人都像是挤不进三院听戏的人在聊天,从四院的一道门进了花园,“花园总有好几亩地……中间一个比他住的小跨院还大的池塘……一个水心亭……里面正有个人在弹钢琴,旁边还站着另一个人,拨弄着大提琴伴奏”。

就在花园里,仇家、日本人羽田出现在李天然的视野中。这之后,循着羽田可能的踪迹,李天然在卓府前后穿梭,穿过一股大烟味儿的五院,在门洞瞄一眼好像都是女客的六院,终究没再见到羽田。

海口桃李春风实景图(代建项目)

大宅的最后一进院,多半用来堆放杂物,或住佣人。七进院的卓府不是凭空想象的。按照张北海为卓府绘的图,原型是老北京口中的“棍贝子府”的原型,五进,带大花园,花园后面是东跨院。这就是王公贵族朝廷重臣的规格了。

张北海手绘卓府图

南北向称“进”。大家族,南北向不够用,还有东西向的“跨”。正院往西,叫“西跨院”。正院往东,叫“东跨院”,很形象。横向两路或者三路与正院并进,很周正的布局。

义乌桃花源实景图

回到《满江红》开头,禁军兄弟转了几个弯,拐进了一条夹道。这就是正院和东跨院的分隔了,有院门连通。由正院和跨院高墙围起的夹道,既表明一体,又让彼此保有私密,方便各院的进出,且能防火,格局严谨,心思也是缜密。

03

梁思成曾经用“手卷”来描述中国建筑,说中国建筑是“用一步步发展的手法,把你由开头引向一个最高峰,然后慢慢收尾”,有层次,而且趣味深长。这等妙处,在今天已经消失了大半。手卷们往往百无聊赖地横在博物馆美术馆的恒温展柜里,妥帖是妥帖,只全无温存。

长沙青竹园实景图

古人观摩手卷,那是含情脉脉的,要慢慢地展开,情节层层递进,边展,边收,始终都是那么一个宽度,有如在宽银幕上看一部默片——同一层层进到深宅大院里,很有些异曲同工。

“进”的甲骨文

这么说来,用“进”来描述合院建筑群的节奏感,倒也不是空穴来风。古人最初造字,“进”的字型,是一鸟一爪。古人目光炯炯:鸟这种动物,很轴,只会往前走,不会退着走,那爪印也就一步步往前“进”。“进”有种种衍生,用在建筑上,多少有点出人意料。

但再想想,也是嗲。一进,就是进一道院门。穿过一道接一道的院门,或是在中轴线上,穿院而过,或沿着回廊悠然而行——每一进,是院与院的关系,或许也是人与人的关系。

以上内容节选自《HOME绿城》188期

《请进》

撰文丨小西

特别说明:

本文为品牌宣传资料,不作为要约或承诺。出卖人与买受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以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内容为准。本公司保留对宣传资料修改的权利。本文发送日期2023年04月26日,敬请留意最新资料。

打赏
凡注明"来源:安吉房产网"的稿件为本网独家原创稿件,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admin】
关键词:
0相关评论

热点楼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