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中摘录几段:\n \n在舟山诸岛,休渔期可并不意味着要戒鲜,一入夏,螺贝类小海鲜仿佛身负天命,及时填补了岛民餐桌的“空窗期”。胭脂盏绝对称得上其中的尖子生,身顶小,味巨鲜,为舟山人心中的宝藏美食,拥趸无数。\n \n胭脂盏学名嫁䗩,属软体动物门帽贝科,概因它斗笠状纤巧的薄壳如古代女子盛脂粉的贝壳,故有了这么个香艳的别名。胭脂盏身材娇小,与指甲盖不相上下,憨憨地顶着青黄色的壳,像极了一口“铜锅”倒扣在礁岩上,若不细看,还以为是一小片凸起的石头,这长相跟香艳温婉啥的可毫不搭边。不了解的人妄想徒手摄取它,以为如捡石子儿那般容易,结果屡战屡败,再大的力气也无可奈何。胭脂盏的腹足几乎占满整个壳下空间,能紧紧吸附礁石,稳如磐石,承受几百斤的拉力不在话下。想要将它从礁面揭起,必须借助带薄刃的金属工具,随手一铲,它便彻底与石壁分离了。\n \n颇感奇怪的是,在舟山之外,胭脂盏似乎并不被广泛知晓,亦极少有典籍提及它。我国现存最早的地区性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有记载一二:“䗩生海中,附石。壳如鹿蹄。壳在上,肉在下,大者如雀卵。”作者屠本畯是明朝时的宁波人,万历年间曾任福建盐运司同知,两地皆是沿海地区,为他熟悉海洋生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n \n好些人不识胭脂盏,干脆叫它“小鲍鱼”,两者样貌比较相近,肉质均紧致透鲜有嚼劲,然确实不是同一种海洋生物。抛开个头大小相差十万八千里不说,它们的生长环境也截然不同,鲍鱼通常生活在水温较低的海底,胭脂盏则活跃于潮间带。礁石丛林熙熙攘攘,胭脂盏有着自己的生存手段,它往往躲藏在紫菜、石花菜等藻类间,颇考验“敌方”的耐心和眼力。\n \n……\n \n#散文 #舟山长涂岛#解放日报#海鲜#美食#胭脂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