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年初的政策余热和入学季需求,成交量数据表现抢眼。然而,这并未带来价格的实质性上涨。巨大的挂牌量、断裂的置换链条以及有限的接盘资金,共同构成了当前市场的核心特征。目前先行指标(如中介反馈和带看量)已显示出市场热度明显减退。\n \n1️⃣内环板块:“有价无市”\n核心稀缺区(老静安、徐家汇): 作为上海的顶级地段,这些区域内三房住宅极为稀缺。其高昂的总价使其成为少数富人的选择。\n \n2️⃣改善型内环板块(普陀): 此类板块以房龄较新的改善小区为主,看似性价比突出。但实际上,由于拆迁动力不足以及老旧的城市界面,价格缺乏有力支撑。近期部分业主因个人原因选择“砸盘”,会迅速影响整个板块的定价逻辑,导致挂牌的房源无人问津,出现低于行情价近百万也难以成交的困境。\n \n3️⃣ 近内环板块:老房子对买家信心的双重考验😭\n徐汇(万体馆、田林等)及长宁中山公园: 这些区域普遍面临房龄20年左右的住宅大量积压的问题。由于维护不善,许多小区环境不佳,停车拥挤,甚至缺乏电梯等基本设施。买家普遍担心其在未来会沦为“老破大”,持续阴跌。24年以来受新政驱动的刚需买家大部分已经入市,并且普遍将价格压低,为自己预留了价格下行的空间。目前,不愿大幅降价的业主普遍面临超过一年的挂牌周期,而新入场的买家则多持币观望,看多谈少。\n \n4️⃣购买力外溢:中外环“次新房”的崛起\n徐汇房价强势,但部分区域(如植物园、康健、长桥等)因地铁交通不便,其实际通勤时间与大宁、七宝、五角场等中外环热门板块相近。相比之下,后者拥有房龄更新、社区环境更优、配套更完善的“次新房”,性价比优势明显。原意向内环的购买力正持续向这些中外环高品质板块转移。\n \n5️⃣市场展望:政策与基本面的长期博弈\n目前市场已进入买方主导阶段,买家普遍放低未来预期,甚至一些所谓的“刚需”也开始重新审视购房的必要性。\n短期来看, 7-8月作为传统淡季,叠加当前持续走低的看房热度,市场价格可能面临加速下行的压力。\n \n长远来看,上海政策工具充足,但政策效果是阶段性的。市场的根源在于居民收入和未来预期。政策能为部分业主提供出货窗口,但无法创造持续的需求。\n \n⭐总结:上海房价高,是对全国资金、人才虹吸效应的体现,它独特的城市能级,使其房地产市场相比已近腰斩的周边江浙城市,表现出更强的抗压性。\n \n然而,宏观基本面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之前,市场的深度调整和板块间的持续分化,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