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2023年,碧桂园同时进行了2个动作:区域大合并,原58个区域,合并之后,降为了29个区域。再对营销口进行调整和裁减,和合并后的区域形成无缝衔接。
这一波合并和调整之后,碧桂园的人员数量再次下降,成本费用又进一步的降低。3月1日,碧桂园发布人事调整的公告:杨国强因年龄原因辞任公司董事会主席,由其女儿联席主席杨惠妍接任。区域已经合并差不多了,现阶段不可能在合并;高额的债务又使得碧桂园无法参与到激励的市场土拍抢夺战中。虽然碧桂园也参与了类似上海的土拍,也仅仅是过客而已。不能拿地,不能区域合并,就只能用老办法来降本增效了。在4月份,碧桂园再次启动了降薪与优化工作。这次的降薪与优化针对全集团、全体员工展开。具体裁员比例不清楚,但至少不低;降薪部分在20%以上。
一个区域营销总经理由原来的月薪7万+,已经降到了目前的3万多,连续的多次降薪,让很多人苦不堪言。以前的城市营销总,由原来的月薪4-5万,降到了现在的2万;单项目的营销负责人已经在1万以下了。这次的裁员和公司的项目有很大的关联。碧桂园在最近两年几乎没有怎么拿地,很多项目都已经到了尾盘。不需要那么多管理人员。据了解,每个区域公司都在按照自身的项目数量情况进行人员的优化工作。况且,区域公司今年也没有很明确的拿地任务和指标。一个项目总可以同时兼管多个项目,比如一个在建,其他几个属于尾盘,只需要重点放在在建的项目上,其他的尾盘项目适当花点精力就可以管理好。而多出来的项目总就需要进行优化。4月21日,港股碧桂园发布2022财年年报。公司在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实现营业收入4303.71亿元,同比下降17.72%,归属母公司净亏损60.52亿元,同比止盈转亏,去年同期净利267.97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为-0.26元。 这是碧桂园上市16年来,首次出现亏损,可见问题的严峻性。从近几年碧桂园的财报看,净利润从2019年之后就开始下降了,已经连续下降三年。此外,近三年碧桂园的毛利率持续下降,已从2020年的21.8%降至2022年的7.64%。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1-3月房企权益销售额榜单上,碧桂园已退出三甲,目前处于保利、万科、中海之后,期内权益销售额713亿元。而碧桂园恰好是高周转的鼻祖,玩得最溜:玩杠杠、玩人性。接班后的杨惠妍,为碧桂园规划三条突围路径:重归一二线城市、代管代建、智能建造。重归一二线城市谈何容易,能够在一二线城市豪取土地,少则几亿,多则百亿,比如拿下广州“长隆超级地块”的华润置地+长隆联合体,动用资金高达197亿元。高负债的压力下,碧桂园想要再获得土地,无疑是难中加难。而在代管代建领域中,绿城管理、中原建业、金地管理等代建企业,走得比碧桂园更久更远,想要在这方面发力,也是困难重重。1、人员被万科等房企嫌弃:万科说过,碧桂园背景的人员一律不要。2、房屋建造口碑差:圈内人只要提及碧桂园的房子质量,都是噗呲一声。3、市场竞争力弱:房屋质量不及金地、绿城;商业不及新城、龙湖;营销不及融创;当然,智能建造方面,碧桂园还是领先的,毕竟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另一篇精彩文章推荐,附链接(点击蓝色字体可看):(附图)她跟大领导的“猛故事”,在公司疯传……
本号有猫哥内部粉丝群和粉丝圈子,地产圈内消息最先分享,一对一提问,职场、行业、资讯、前沿消息都有,里面交流极为活跃。到公众号主页对话框回复“加群”两个字,即会弹出二维码,即可扫码加入粉丝圈子。 另:猫哥收藏整理了几千份地产学习资料,包含工程、设计、成本、营销、投资、人力绩效、财务等职能部门的资料。在公众号后台对话框回复“资料”二字,会弹出链接,可进入直接下几千份地产学习资料(已有几千地产人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