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家里可以不备常用药,但是你的家里一定不能少了艾条。的确如此。《本草纲目》云‘艾叶能灸百病'。几乎所有临床常见病、慢性病,都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像高血压病、糖尿病、中风后遗症、肥胖病等,艾灸都能控制病情、改善症状。我们俗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像常见的肚子疼、痛经、胃痛、失眠、神经衰弱、便秘、荨麻疹、湿疹、感冒发烧、咳嗽、崴脚、青春痘、美容……都可以用艾灸调理。
学点艾灸的知识,备点艾条在家,面对突然的封城封控,万一家人有点小病,就不会那么着急害怕慌张了,因为它真的可以调理很多常见的病。
1.入门:哪里不舒服灸哪里
艾灸不仅可治病,更宜用于保健。平常给自己灸一灸,有助于提升正气,加强防病抗病的能力。
自我灸疗,首要问题是:若不懂疾病的辨证,也不识穴位,该灸哪里?
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哪里不舒服就灸哪里。这能行吗?
当然没问题,从针灸理论的“阿是穴”中,可找到依据。阿是穴,尤其适用于腰酸背痛、颈肩痛等痛症,可以通经活络、驱除疲劳。
2.进阶:认准穴位去艾灸
很多疾病没有明显的压痛点。即便是痛症,有时只是“哪里痛就灸哪里”也不奏效,怎么办?不妨学学认穴位。常见的穴位有:大椎、百会、肩井、身柱、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天枢、神阙、八髎、膻中、中脘、气海、内关、列缺、太冲、涌泉等等。
穴位太多,刚开始记不住没关系,慢慢来,时间久了,慢慢就记住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
【感冒】
施灸穴位:大椎穴、风门穴、合谷穴、列缺穴。
【失眠】
施灸穴位:肾俞穴、关元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
【便秘】
施灸穴位:天枢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
【颈性头晕、头昏脑涨】
施灸穴位:百会穴。
【痛经】
施灸穴位:三阴交穴、关元穴、肾俞穴。
【日常保健】
施灸穴位:足三里穴、关元穴、神阙穴、督脉上的大椎穴、百会穴、腰阳关穴。
【美容】
施灸穴位:合谷,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内关,气海,血海,太冲。
3.升级:试试“铺灸”“隔姜灸”“药艾灸”
想效果更好,还可以在艾灸的材料上下功夫。
比如,可进行“隔姜灸”:先把生姜切成一片约4~5毫米厚的薄片,并穿刺多个小孔,放置在穴位上,再把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让热力缓缓地透过生姜片渗透进肌肤。
姜蒜铺灸,我们之前也有介绍,如有需要可以往前参阅铺灸。
关于灸量,保健灸和治疗灸是不一样的。初学者增加灸量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重病重灸,小病小灸,养生则轻灸,艾灸量的选择可以以身体能够承受的上限为标准,如果你感觉量灸少了没感觉,也没有什么特殊反应的话,也许你就可以选择加大灸量。
从时间上来看,艾灸方式不同,所用器材不同,时间也不同。总体来说,间接灸时间长些,直接灸时间短些。温和灸一般一次艾灸不超过两个穴位,时间至少1.5-2小时。但一般一个穴位不宜超过1个小时,否则可能会虚不受补,反而无益。另外,艾灸时也别跟烤肉一样,产生刺热,因为“壮火食气”,太热了反而耗气,能感觉到温热的热量就行。
家中常备艾条,有病不慌,经常学一些艾灸、刮痧、拔罐,点刺放血等这些方法,你就不怕了。但记住了,艾灸千万别随大流,别人说灸哪好就盲目去灸,要去感受自己的身体,体会自己灸后的感觉,根据自己的灸感,做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不断在艾灸中进步,才能在艾灸中获得好的艾灸效果。
另外,别忘了艾灰也有很多的用处的,艾灸完了,千万别把艾灰扔了,一定记得把他们收集起来,有妙用,在艾灰的妙用中有详细介绍。
最后再说一点,一定要坚持。我们知道不要用力的将工作和生活分开,从工作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从生活中找到工作的灵感。这才是事半功倍的人生。养生也是,艾灸也是,不要将养生和生活分开,先把健康的理念“引入”生活,然后“融入”生活,最后达到“溶入”生活,我们就成功了。艾灸真的很简单,只要你坚持下来,一定会体验到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