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场”拆成“外场”与“内场”,思考就顺了:外场是根骨,决定上限;内场是内功,决定能否把这副根骨撑到满格。\n商业地产的“外场”\n咨询公司给业主画饼时最爱说“要相信土地的价值”,翻译成大白话:项目成败,在拿地那一刻已写完八成剧本。美国电影和香港电影反复出现的那句台词——“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不是口号,而是冷酷算法。CBD与否、周边居住密度、办公浓度、入住率、地铁口距离、学校医院浓度……这些客观指标就是location的具象化。\n万达在下沉市场的打法就是经典案例:购物中心+住宅,一二级开发联动,短期现金流靠住宅,长期现金流靠商业;配合“万达广场就是城市中心”的slogan,硬生生把一块生地变成各县市的消费中心,形成可抵押、可分红、可增值的优质资产。\n由此衍生出三条拿地—收益路径:\n- 外资、港资凭品牌、品质、过往案例,拿到城市最核心地块,做出高NOI、高估值的持有型资产;\n- 民营开发商配合政府“建新城”,用商业勾住宅,先吃销售现金流,再慢慢养商;\n- 地方平台公司替政府兜底,接手location先天残缺的地块,投入巨大却难出效益,最终沦为一般资产,只能靠财务报表上的折旧慢慢消化。\n城市更新的“外场”\n城市更新项目之所以“需要更新”,恰恰说明片区已跑赢原规划:人口稠密、交通成熟、配套齐全——根骨通常优于新区。但老旧的物理条件也带来新难题:结构难拆、道路拥堵、居民老龄化、产权复杂。因此城市更新的根骨更像“先定拳脚还是先定棍棒”,内功的选择空间更大,也更需要精准。\n必须警惕的是,市场上大量“假更新”:在非核心地块硬造古镇、老街,把商业装进仿古壳子,却缺乏真实文化需求。真正的城市更新是成熟片区里“功能再分配”——让社交、文化、商业在同一块土地上重新共生;而不是用文旅概念给偏远地块镀金。根骨再好,一旦方向错了,内功再深也练不成大侠。与其在远郊再造一条无人问津的仿古街,不如在老城区里让一栋老仓库重新长出夜经济、艺术展和主理人咖啡,这才是城市更新该有的样子。\n#城市更新 #商业地产 #公园式商业 #开放式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