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使我经常与北美大型资管机构如Mackenzie高管 MD 比如 Ryan Dickey 或头部基金公司Fidelity基金主理人比如 Mark Schmehl, Will Danoff,等等有着多年丰富经验的投资家交流,其中不乏很多人会告诉我他们每年会派遣分析师团队去中国大陆,希望更多的参与到中国市场的未来机遇中去。毕竟表面上数据光鲜亮丽,经济增速领先全球、廉价劳动力红利尚存、中产消费升级可期,这些从金融模型上看确实无懈可击。\n \n但困扰他们的问题是:他们并不懂中国文化,对中国政策和市场运行表象下的人性逻辑理解几乎为零。试图用北美的经济学模型来量化中国市场,工具精准,但方向却错了。\n \n疫情后,中国 GDP 增速在 2023年后确实恢复不错,但如果你只停留在总量层面,你会误以为风险已经消失,国家又像联播里的那样欣欣向荣。深入到分项数据,会发现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与政策的不确定性,让这种增长的可持续性远不同于北美投资者的乐观假设。\n \n北美资本喜欢用一句话概括老龄化问题:“劳动力成本会上升,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储蓄率也会随之下降并释放消费潜力”,可在中国,老龄化伴随的是认知和贫富差距和社会结构分化加剧: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消费能力差距巨大。这种结构性变化,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影响深远。\n \n假设加拿大的房地产在 GDP 中的占比像中国前几年一样显著下降,北美投资者的第一反应是市场也许会释放资源给其他更有生产力的行业,或许是好事一件。但在中国,这就是一场经济危机。真正看懂这个趋势的人,早已不会,也不再会把中国的房产当成优质资产。\n \n新能源是另一个被北美资本吹到天上的领域。的确,中国的技术迭代和产业规模令人印象深刻,但真正深入行业你会发现: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北美投资者很难想象的。很多企业的所谓“技术优势”,其实只是屏幕更大、电池更多,本质还是靠融资抢占市场份额。虽然行业里不乏小米这样的优质的公司,但整体竞争强度正在侵蚀盈利能力。更大的问题是技术迭代周期:传统行业的领先优势可能维持几年,而新能源行业可能只有几个月。\n \n北美资管分析师喜欢用数据及模型来消化信息,这是他们的优势,但在中国市场,“站对政策风口”与“关系”恰恰是最大的武器,所以没有人能长时间站在市场顶端稳定获利。因为中国的市场逻辑是动态的、政策驱动的、人为驱动的,而非单纯的数据驱动。\n \n对高净值投资者来说,这里的关键不是“中国行还是不行”,而是你在当今国内社会结构下是否有能力在结构性机会与结构性风险之间做超出常人的动态调整。而这,绝不是新闻或者一份“深度研报”能告诉你的。\n \n#资产管理\n#加拿大财富管理\n#华人在北美投资\n#股市\n#北美生活\n#投资理财\n#多元化投资\n#市场大环境\n#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