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第65篇🔥\n \n上篇讲到了房产的两个价值属性,在地产商业化之前的纯居住属性、在地产商业化早期作为稀缺资源(类似早年股票认购证的楼花等)的炒作属性。这两个价值逻辑与现如今的我们大部分人已经没有任何关系,当年很多的单位统建房集资房也都纷纷获得了红本绿本,成为了可交易房产的一部分。\n \n那为什么要提这两个与我们大部分人已经没有关系的价值逻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我一直喜欢的一句话。了解过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下和推测未来。\n \n按照上文提到的以一名老师的工资作为购买力平价测算,在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的三十年直至今天,无论楼市如何疯狂,实际上都没有超过当年的幅度,即一个城市一平米平均房价等于一个老师三年工资(2023年折算相当于18万每平米,国内没有任何城市均价达到这个水平)。并且据我观察统计,自海南房产泡沫破裂后的每一轮房产涨幅,整体是在收窄的。也就是房地产市场其实是在越来越理性化,不论是政策制定还是房产的投资者,其实一轮比一轮更理性。很多人会拿房价绝对值金额说事儿,我认为,只有购买力平价衡量才会有意义。2008年的两万一平米,从购买力平价看,已经相当于今天的六万一平米,08年能购买2万一平房产的人,也不是普通人呐。拿房价绝对值比较有意义吗?\n \n从这个逻辑不难看出,中国的房产市场其实是个“蓄水池”(在美国是股市)。只要货币超发放水,蓄水池里的水位也会跟着上升。但不是每个城市的房产都能当这个蓄水池,我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指标:\n[一R]是否为人口净流入城市。很多人都知道楼市长期看人口,但忽略一点,人口出生率再怎么降,仍然会有很多城市人口是净流入增加的,尤其是年轻人,因为这是未来的购买力。\n \n[二R]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核心区域房产越能充当货币蓄水池。一线超一线城市核心区域房产都具备当货币蓄水池的能力。在没有限购的情况下,区域中心城市房产基本就是该区域资金的蓄水池,例如上海的房产,不仅仅是上海人买,有相当一部分是被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富裕阶层购买了,当了资金蓄水池。租金收益占比其实很小,大部分收益还是来自于货币放水后,房价水涨船高带来的增益。\n \n[三R]适婚年龄段人口占比。大概是25-35岁年龄段人口占比,占比越高,未来潜在需求越大。我会看两个指标,一是该城市大学数量(大学越多,意味着毕业生越多),二是该城市吸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例如深圳,大学不多,但是来深圳的大学生多)。\n \n字数限制,下篇续。